
发布时间: 2021-06-19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这样的情况:
"花了大价钱报了周末的日语班,却只坚持了一个月就再没去过";
"兴致勃勃列好了书单,买回来却连包装都‘懒得拆’,就放在书架上落了灰";
"和朋友约好下班一起健身,最后却放了朋友鸽子,只想沙发上‘躺平’"
……
为什么很多事情都在“三分钟”的热度褪去后,选择了放弃?
这一切,都要从一样东西说起,那就是“内驱力”。
何为内驱力?
内驱力一词由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于1918年首次提出,他将内驱力解释为激起行为的源动力。
众所周知,人的行为受需求支配。当一个人开始积极主动去做某件事情,无论是出于理性或是感性的选择,在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驱使的信念或者力量。说白了就是对这件事有着最深的渴望,而这种“渴望”,便是内驱力。
渴望是产生内驱力的基础,而内驱力是实现渴望的条件。
拥有内驱力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物质驱动,他本身就有很强的渴望去做某件事,俗称“自己鸡自己”。
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通过40年的研究,在书籍《内在动机》中提到:“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才是创造、责任、健康行为以及持久改变的核心所在。”
这就涉及到内驱力的燃料问题。
那么,该怎么做呢?
勇敢的尝试,找到你的兴趣所在
你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说得很对,但我就是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找不到动力,怎么办?
很多时候,往往不是“你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动力”,而是因为你尝试和体验的太少了。
一个开放的心态至关重要。大多数事情,必须亲自上手尝试,你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不断的实践,让兴趣进入自觉层面
内驱力的找寻需要对内心坚持的东西有狂热的信仰与不断的探索实践。它需要笃定、自信,并有强大的内心不受外界负面信息的干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最终实现梦想。
拿旅行打比方,如果你开始自发地琢磨如何拍照、写文、拍视频、修片……那恭喜你,你已经进入“自觉兴趣”的层面,而在这个过程中,内驱力也在一步步向你靠近。
获得正反馈,兴趣开始成为志趣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喜欢某件事情,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得更好。
一件任务,我们做得得心应手——可能花的时间更少、性价比更高,也可能质量比别人好,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正反馈,借此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让我们更加倾向于去做这件事。
这种让你发现自己优势、擅长的过程,也是将兴趣变成志趣的过程。你也将获得巨大的动力,让你一直朝这个方向钻研下去,深拓深挖,成就自己。
一个人想要拥有持续的力量,外部能给予的帮助很少,因为真正的力量是从内部产生的,或者说,需要你从自己的内心唤醒,唤醒自己强大的内驱力,这才是力量的源泉。